王字的来历

口口导航网 文章阅读 448 0

“王姓”起源,寻根溯祖|王文宾律师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记载,“王”“李”“张”“刘”“陈”五大姓氏人口总数占全国户籍总人口的30.8%,其中“王”姓户籍人口数量排名第一。


中华民族有两大共同祖先,黄帝和炎帝,炎黄子孙由此而来。黄帝传有数姓,“王”姓便是其中一个大的分支。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即姬王姓、妫王姓、子王姓、和外族改姓。其中,姬王姓是最主要的王姓始祖,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王姓。

史载,黄帝41世孙姬王姓支系周灵王生两子,太子姬晋(前565-前549)、次子姬贵。姬晋聪明能干,15岁辅助父王治国。公元前549年因直谏被变为庶人,赍志而殁,年仅17岁。太子姬晋生一子宗敬,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重职。由于东周时代战乱不断,为避战乱,宗敬迁至山西太原定居。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当时太原人就称宗敬一家为“王氏”,意为王子王孙、王室之家。由此可见,王姓的开族始祖是东周时代的周灵王之子太子姬晋,王姓的祖根在山西太原。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氏传至秦末汉初时,秦将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著名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大望族。太原王氏传之汉王霸一系,汉末有王允,晋有王玄、王坦之等名臣。琅琊王氏传之东晋江左世代,出现了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名流。

“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群星璀璨,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诗经的来历


1 王:

《黍离》:幽王伐申,申侯逆战于戏,射王,弑之。立平王于申。自申迁洛,命秦伯帅师逐犬戎于镐京,寻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师过故宗庙宫室,秦人皆垦为田,咸生禾黍,旁皇不忍去,故作此诗,赋也。

2 王:

《●之水》:荆子讨申侯弑幽王之罪,伐申侵甫及许,平王遣兵戍之,周人怨思而作,兴也。

3 王:

《君子于役》:戍申者之妻所作,赋也。

4 王:

《葛藟》:王族流散而作,兴也。

5 王:

《子●》:王室下衰,学政废弛,弟子多倍其师,君子伤之而作是诗,赋也。

6 王:

《何草不黄》:桓王之世伐藤、薛、唐、杞诸国,连岁不息,周人苦之而作是诗,前二章兴也,三章赋也,末兴也。

7 王:

《崭崭之石》:桓王伐郑,将帅不堪劳苦而作是诗,赋也。

8 王:

《采菉》:周人从征,其妻念之而作是诗,赋也。

9 王:

《大车》:周人从军,寓其室家之诗,赋也。

10 王:

《何彼秾矣》:齐襄公杀鲁桓公,庄王将平之,使荣●锡桓公命,因使庄公主昏,以桓王之妹嫁襄公,周人伤之而作是诗,一章赋中有比也,二章赋也,三章兴也。

11 王:

《唐棣》:僖王者弃贤而讽之,首章兴也,二章、三章赋也。

12 王:

《采葛》:贤者被谗,见黜于野,周人闵之而作,兴也。

13 王:

《无将大车》:周大夫有亲信小人者,其臣谏之而作是诗,比而后赋也。

14 王:

《君子阳阳》:景王好音而士遂习音,君子讽之而作是诗,赋也。

15 王:

《黄鸟》:民适异国,见拒于人而思归故乡,乃作是诗,比而后赋也。

16 王:

《苕之华》:景王崩,王室乱兵,连岁馑,民物尽耗,君子自伤生逢其难而作是诗,二章兴也,末章赋也。

17 王:

王字的来历-第1张图片

《中谷》:民饥而流,夫妇不保,君子闵之而作是诗,兴也。

18 王:

《有兔》:赵鞅杀苌弘,周人伤之而作是诗,比而赋也。

树东说文解字:“王”的演变,“王”的诗词,“王”的成语


一、“王”字的演变


二、“王”字的字源


三、“王”字的本义


四、“王”字的含义


五、含义“王”字的成语

混世魔王、山上无老虎,王质烂柯、敌王所忾、猴子称大王、王子犯法,张王李赵、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二帝三王、侯王将相、庶民同罪、大水冲了龙王庙、目无王法、天王老子、擒贼先擒王、天王下界、成王败贼、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王谢风流、南面称王、图王霸业、内圣外王、王公贵戚、买王得羊、王公大人、王八羔子、当刑而王、称王称霸、张王李赵、两尧不能相王、大水淹了龙王庙、称帝称王、王室如毁、大水淹了龙王庙、圣帝明王、乃心王室、打出王牌、王公贵人、王法无情、占山为王、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鹅王择乳、公子王孙、王佐之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勤王之师

六、三首含有“王”字诗词欣赏

1.《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2.《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译文:

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3.《浪淘沙》·其六

唐代:刘禹锡

王字的来历-第2张图片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译文:

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

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七、名人“王”字书法





树东原创于2021-05-28

姓氏文化连载之王姓•怀山之水泉渊远参天之木树根深

我国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现在复杂。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汉•班固《白虎通义》﹚。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文化的活化石。今天讲的是王姓氏文化。

赣州市南康区姓氏文化公园

王字释义: 王,通旺。古代时一国的君主称王。王,“天下所归望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又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 形状,这种兵器称“钺”,古代帝王和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掠地攻城,是权力的象征。

王姓姓氏来源有五:

其一: 远祖起始于上古时期,为古帝虞舜的后代。

其二: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东周国都洛邑。这一支的王氏,后成为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出自姬姓之王还有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一是战国时 魏国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 后逃往泰山,以王为氏。

其三:出自妫姓,为齐田和之后。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逃到齐国,为陈氏。其五世孙陈恒子在齐国做大夫,食于田,遂改为姓田。他的后代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即历史上的“田氏代齐” 。秦灭齐国,田和的后人被封为济北王,为了纪念,便改妫姓为王姓。

其四: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较早,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周商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因屡次进谏而惹怒纣王,被纣王下令剖腹剜心而死,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居住在他安葬的朝歌附近,同时改姓为王,纪念比干。

其五: 出自赐姓或者冒姓而得王姓。 北魏孝文帝时期,由鲜卑族的可频氏、西羌族的钳耳氏、高丽族、乌丸族等少数民族,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时改为姓王。如,西汉王莽新政时赐姓战国燕王朱丹的玄孙喜为王姓,隋朝末年有王世充本姓支氏,明朝也赐许多蒙古人为王姓且多为冒用王姓。

赣州市南康区姓氏文化公园王氏祠堂

得姓始祖:太子晋、比干王子。

始 祖 地:河南洛阳、卫辉。

郡望堂号: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此支王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部分,祁县王氏以东汉司徒王允为开基始祖,晋阳王氏以魏司空王昶为开基始祖。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此支王氏也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始祖。

王氏郡望主要有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等。其中以太原郡、琅琊郡最为名望,发展成为天下王姓最主要支派。以太原、琅琊、京兆三郡和三槐最为名望,便以“三槐”、“槐阴”等为堂号。

历史名人:


王诩﹙生卒年不详﹚又称鬼谷子,王姓,名诩,一作王禅,别名王禅老祖,华夏族,籍贯存争议,有多地相争,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因隐居在云梦创建鬼谷派, 战国时代传奇人物。鬼谷子是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鬼谷子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精通百家学问!证得弟子门人无数,后皆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大有作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秧、毛遂都是他的学生。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就是她的生平典故。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王昭君是汉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使者,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佛学等,犹其是诗风独特,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别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氏名人故事一则: 入木三分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现代汉语成语“入木三分”说的是王羲之书法故事,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琅琊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是晋朝大书法家。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技艺的方法,他高兴的如获至宝,便他偷偷地阅读学习。父亲觉得王羲之年纪小,看不懂书中奧秘,就把书收了回去,并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 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亲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下来恳求父亲还是现在就把书给他,说:就让孩儿看看这本书吧,免得不懂书写方法瞎摸索,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听他说的有道理,很高兴,于是就把《笔说》给了他。

王羲之按照《笔说》练习书法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后来东晋明帝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刮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这就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点评,手留余香。请您接看下篇连载《姓氏文化之冯姓》。

帝与王有何区别,甲骨文揭开谜底,难怪周朝称王不称帝

古人云“时移世易”,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字含义也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帝王二字就是如此。

所谓帝王,是历史学家对封建君主的泛称,帝即指皇帝、王即指君王,在如今人们印象中两者意思相差不大,都是代表最高统治者,但鲜为人知的是,“帝”与“王”意思其实大不相同,甲骨文揭开谜底,同时由此亦解释了为何周朝称王不称帝的原因。


01:甲骨文中的“王”

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也懂得这一道理,无论考古发现还是文献记载,都证实上古先民通常以斧钺代表权力,谁掌握了斧钺,谁掌握了征伐与杀戮,谁便掌握至高无的的权力,可以称王称霸,于是造字时也模仿了这一形象作为权力的象征。

甲骨文中的王字,就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见下图)。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及吴越地区的“王”字上面还增加了鸟形,以表示美观,但并未实际意义。战国之后,王字逐渐线条化,到隶书、楷书阶段时已经看不出大斧的形迹了。

先秦文字中,“王”与“玉”字形非常相似,区别在于“王”字中间一横靠近最上面一横(见下图),保留了斧柄的残余形象,“玉”字中间一横位于上下两横正中间(没有右边的一点),本义是用一根东西贯穿三块玉的形状。秦汉时期,隶书、楷书的出现,“王”与“玉”容易让人混淆,于是就在“玉”的右旁加了一点以示区别。

通过王字的字形可知,“王”代表的是世俗权力,谁掌握斧钺谁掌握权力,更进一步地说就是现任的实际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称王,导致“王”的含金量下降,于是封建王朝的“王”就成了次于皇帝的存在。


02:甲骨文中的“帝”

甲骨文中的帝字字形(见下图),有两种主流分析:一是认为像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始文字,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一是认为犹如花蒂,是“蒂”的初始文字,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也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正常来说,“帝”的本义应该与先民的祭祀崇拜有关,因为甲骨文卜辞中所祭祀的“帝”,既指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的天帝,又指历代祖宗神灵。甲骨文卜辞中的“帝”,成了商朝祖先与天帝的结合体,就是商朝将自然属性的天帝与祖宗神灵捆绑在了一起,作为祭祀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捆绑有着远大的政治野心,是想要商朝统治万世万代,反对商朝就是反对混合体的“帝”。

学者研究甲骨文卜辞发现,殷代最高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就是说“生前为王,死后为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指出:“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这个解释一半对一半错,对的地方在于,作为王的称号,这是本义的引申了,“王”才能称帝;错的地方在于,帝不是王,而是死去的王升级为帝。


03:周朝称王不称帝

通过帝与王的本义分析可知,王是现世的统治者,帝是过去的统治者,因此周朝现世的统治者自然不可能称帝,而只会称王。但问题在于:一,周朝死去的统治者为何不称帝呢?二,周朝统治者为何又自称“天子”?

商朝的“帝”,不仅是天帝,还有祖宗神灵,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合而为一,反商就是反对天帝,因此准确地说是武王伐纣、而非武王反商,针对的是乱政失德的纣王。鉴于商朝帝者的特殊性,周朝自然无法称帝,也根本无法使用,一旦称帝的话,不仅政权合法性上存在问题,因为承认“帝”的地位,那么推翻纣王之后就该归政于殷商王族后裔,而且周朝祭祀的周帝又会与代表商朝祖先神灵的帝者混淆。

所以,周代以后战国以前,“帝”字含义出现变化,不再是祖先神灵与天帝的结合体,而是逐渐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的人,秦以后成为“皇帝”简称。周代之后,宣称祖先后稷是帝喾元妃姜原的儿子,而商朝祖先殷契是帝喾次妃简狄的儿子,也就是说商朝只是帝喾小妾后代,周朝才是正统。说到底,“帝”在周朝时含义的变化,非常耐人寻味,无非是在削弱商朝的影响力。

在“君权天授”的商周时代,周人如何确保政权合法性、“得国之正”呢?由于周朝统治者无法否定“帝”,但也无法使用“帝”,于是周朝统治者就创造了一个“天子”的概念,就是上天之子在人间代天牧民的意思,至于天子之位是有德者居之,并非殷商一家一姓之天下。因此,周朝现世统治者正式称号为“周天子”,日常称之为“周王”,死后的周天子回归王者本色。


综上可见,帝与王的区别非常明显,帝是王者死后为帝,王是现世的统治者,两者初始含义大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帝与王含义出现了重大改变,帝成了现世的最高统治者,王成了封建王朝次于皇帝的存在(人臣最高封王),相比最初含义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笔者认为,透过帝与王字区别分析,更让人感慨的是汉字携带了丰富的历史与文明的基因,几乎只要读懂每一个时代帝与王的字形,也就大概能了解古人对帝与王的认识,足见汉字的神奇,而与汉字相比,西方字母文字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百家姓之王姓由来

姓氏渊源:

王姓起源很多,大多是王族的后代。起源于周朝的姬姓。如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而惹怒君王,被废为平民,家族迁居琅琊。因原是王族,所以世代都称他们“王家”。

历史名人: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妃,曾出塞和亲,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思想家,著有《论衡》。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实行变法,改革科举。所作诗歌遒劲清新,文章亦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

中国姓氏都有自己专属的图腾,你知道你的“守护神”吗?——王姓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最霸气的一个姓氏非王姓莫属了,三横一竖构成“王”,三横代表天、地、人。而一竖贯通天、地、人,也就是说天地人都要归“王”管束。

连图腾也是如此的霸气,王姓的图腾上面是一个王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而中间部分则是天地的中央,左右两边代表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最下方这是一个人的形象,看上去便有一种气吞寰宇的霸气。

王姓图腾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姓图腾是部落酋长戴着王冠,象征着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利。图腾的中间位置是指天齐,代表天地中央,左右两个圆代表了太阳的东升西落运行轨迹。王姓是首创天文历法的氏族之一。王字的三划指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称号,有王权之意。

王姓始祖

周灵王太子晋

王姓起源有多支,其一、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后延用成姓。另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王姓名人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姓历代名人有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东汉大臣王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边塞诗人王昌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国学大师王国维等。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 王祥

玉字的来历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发现的象形字,玉字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甲骨文中玉字没有一点,就象现在的王字。古代王和玉同一个字,意思相同,只是在写法上略有不同。玉字古代为“王”字,三横间距相等,而王字“王”中间一横靠上,三横间距不等称为王字。既然古代王和玉意思相同,要了解玉字,首先要了解王字的来历。



大家知道在中国动物中能称得上“兽中之王”的是老虎。有句俗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只有凶猛、威武、聪明的动物才能称得上“王”。因此,王字是象形字,是从老虎头上的王字而来,象征着凶猛、统领的意思。在人类只有打败所有的人才称得上“王”,也就是“胜者为王”。古代就是能够统领部落、统治国家的人就是“王”者。王字在词语是这样解释的,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一竖代表能够贯通天,又能管好地,也能统治人的人为“王”字。



那么,什么时候王字才加了一点成为现在的玉字呢?一直到了汉代,汉代帝王非常喜欢玉石,曾下令天下所有工匠都为他雕刻玉器,玉器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程度。玉器成为帝王一个人所享用。既然玉器是帝王一人所享用,为了在帝王的王字和玉石的玉在文字上能区分开来,把王字加上一点,这一点意思是王(帝王)所用的石头,才成为今天的玉字。



在中国汉字中含有“玉”字的文字很多,如国家的“国”字。一个口字一个玉字,口字代表四面八方的人都围绕这个玉(帝王)才成为国。又如宝贝的“宝”字意思是家中有玉才成为宝。用玉字作为偏旁的文字也很多,如理想的“理”字,意思是人去雕琢这块玉变更好。理想指的就是好的愿望。在成语中“如花似玉”、“亭亭玉立”都是赞美女性漂亮。“玉树临风”形容男人英俊高傲。可见玉石文化影响了中国八千多年文化历史,并代代传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