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口口导航网 547 0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百思特网)

这个话题很重要,有必要与诸位聊一聊。这么长时间下来,几位对《道德经》应该比较了解了,我记得聊过老子为什么反智,是文章还是在这个圈子里,我记不得了,你们自己去找吧。

没有人会说我愿意当笨蛋,让自己充满智慧是每一个人的一种渴望。那智慧从哪里来?

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学习,通过读书可以长智慧,靠谱吗?

先来几个反面教材: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1张图片


1、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赵惠文王时期秦国攻打韩国,赵惠文王问战国四名将之一的廉颇说能救吗?廉颇说路太远很难救,问名将乐毅的同族乐乘也是同样的答案。

此时在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救的时候,赵奢说我行。“阏与之战”之战赵奢正面击败秦军而进入名将行列。

赵百思特网括从小喜欢兵法,纸上论兵时,赵奢不是对手,但正面对敌时,赵括一败成名与之父的一战成名刚好成相反的例子。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2张图片


2、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瞻很聪明,虽然诸葛亮去世之时,诸葛瞻还在童年期,但是诸葛亮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当然他是担心他过于聪明。百思特网顺风顺水的诸葛瞻一战败于邓艾,使得护卫成都力量殆尽,刘禅投降,蜀汉灭,诸葛瞻父子战死。

这两个都是读书很好的失败者。

再来一个成功的反面教材

悬梁刺股中的一个的一个主角是苏秦,他师从鬼谷子,觉得学有所成而归,结果找不到出路被人嘲讽。最后他苦读《周书阴符经》而大成,六国挂相任“从约长”,结果呢?被刺客刺杀。

这样看来光靠读书来获得智慧,并非是百分百的靠谱,这里存在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读书与长智慧是有一定关系,但未必是百分百的因果关系,我不知道诸位能不能同意我的观点。

知常容觉得形成上面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3张图片


那怎么样才能生出智慧?儒家和释家都有观点,道家没有的,为什么没有等一下讲。

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虽然没有出现智慧两字,但看文字应该知道聊的就是智慧。

释家的经典《六祖坛经》提到这么一段话: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你会发现儒佛两家出奇的相近,都强调慧是自生的而不是获得的。

通过学习知识那是获得,而不是自生。我想这第二个观念也需要形成。

辅助勾践,为什么范蠡可以善终而文种只能落得个自杀,同样是辅佐刘邦,为什么张良可以善终,韩信只落得个身死。

你说这四人能力差吗?这四人没有大智慧吗?

他们四人就算放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也是顶尖的存在,为什么结局相差这么多?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4张图片


韩非子有一个观点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

你有贪利之心,那就好比生病了,生病之后智慧就弱了,智慧弱了举措就失度,就会妄动,妄动之后祸害就来了。

韩非子的观点和儒家、释家的观点是很相近的,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讲述。

张良的脑子是十分清晰的,他投刘邦是为了让韩国复国,但当后来遇到郦食其向刘邦提出建议分封六国之后以缓解项羽对自己的压力,刘邦批准了。

这对于张良的复国梦来说是好事情,此时张良却说这是一个垃圾计谋,而且劝阻了刘邦分封六国之想法。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5张图片


相反有人劝他韩信功已经很大了,天下已经容不下了,因为: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结果韩信却说: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他被刘邦的小恩小惠受障,没有看清天下形势和处境。

到后来分封时,刘邦对张良说我给你三万户,地方自己挑,结果张良说我不要。刘邦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结果韩信屁颠屁颠去上任了。

这中间的差距有多大?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6张图片


再看范蠡和文种。

范蠡写了一封信给文种说哥们我们跑吧,勾践这种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同享受。结果文种不跑,只是称病,最后被杀。

类似的还有秦国的白起。

智慧怎么来的,不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的,而是让自己克制欲望和利益的诱惑,没有分别心,没有好恶之心,看清世界,那自然就生出智慧了。

正如王阳明所说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圣人,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却是凡人行为?

因为圣人被私欲遮盖了。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第7张图片


当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服务,那他的智慧就不是真智慧,只是小智。正如主父偃所说: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一句话我就是为求富贵。正因为他一心求富贵,所有的才智都用来追求富贵,横行不法,最后他就死在富贵之上了,被汉武帝灭了全族。

老子说让智者不敢为,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为什么不让世人去追求智慧呢?

不管是张良还是范蠡他们最终还是将智慧用在保身之上,你说他们是真的为了天下吗?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用在保身上是肯定的。

圣人是不用智慧的,因为智慧最终还是一种私。

道家追求的是无私。张良和范蠡做到了利而不争,但处众人之所恶却未必做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儒释所说的智慧实际就是对道的理解,和《道德经》中出现的智慧是有一定差别的,千万不要将儒释道进行高下比较,那很无聊的。

写得太长,只能当文章直接发这里了。


标签: 历史 三国 汉朝 秦朝 中国历史 谋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