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分析)

口口导航网 294 0

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

《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分析

  1. 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呢?我觉得,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交流的活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和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相联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场景复原,借以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流,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对《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如果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效果可能也会比较明显。

  1. 案例背景

《论语十二章》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的多为口语,文辞简古。篇章里面有写事的,但大部分都很简单;记言虽多,但也只是片言只语,且大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

三、案例描述 (在上《论语十二章》) 之前,先从网上观摩了一堂名师课,是关于《论语十则》的内容,在这堂课上就很好地让教师和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百思特网?”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百思特网设计, “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张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案例分析

授课教师利用第十则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小组代表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不应该让代表发言人独享探究成果。

在未观看名师教学实录之前,我采用的就是“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简单讲完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教师回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应该怎么做呢百思特网?《论语十则》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二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学情来说,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无法更深入地进行思想交流、深入文本,不能较好地提升教学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分析)-第1张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