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有哪些(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行星之间的距离 还有人不清楚)

口口导航网 文章阅读 391 0

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阳系,指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恒星系。这种恒星系包括8颗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5颗目前能够观测到的矮行星和难以计数的小行星以及其他天体。这些天体都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围绕太阳运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只是普通而又微小的一个点,银河系包含了千万亿个这样的点;而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仅仅是如尘埃一般微不足道的一粒。

八大行星有哪些(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行星之间的距离 还有人不清楚)-第1张图片

行星分为两类,即大行星和小行星。所谓大行星是太阳系里除太阳之外最百思特网大的行星,它们总共有8颗,它们各自有着运行的轨道,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哥白尼时期,人类奠定了对太阳系的认识基础,依据与太阳之间距离的排列,这8颗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距太阳5800万千米;最远的是海王星,距太阳45亿千米。

八大行星有哪些(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行星之间的距离 还有人不清楚)-第2张图片

有一道很宽的空间将大行星划分成两类,相对来说,距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行星体积很小,表面是固态的,被称为类地行星;而距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个行星,则相对来说体积较大,表面为气态,被称为类木行星。与类木行星相比,类地行星的体积要小很多,四颗类地行星加起来也不及天王星的四分之一。包括太阳在内的太阳系家族所有成员,应该都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在火星与木星的运行轨道之间,也就是区分两类大行星之间的空间,是小行星活动的天地。这里散布百思特网着一大群小行星,所以也被称为小行星带,它同百思特网样也是太阳系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与大行星相比,小行星显得很渺小,它们活动空间的宽度大约从距离地球远一点的地方起到10倍的地日距离止。多数小行星位于四五倍地日距离的位置。小行星数量很多,人类目前为它们所做的编号已经超过一万颗,新的小行星还在不断被发现,所以小行星总共会有多少颗还是个未知数。卫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围绕地球运行的月球。卫星通常围绕大行星运行,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这在太阳系是个例外。除了它们,其他大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就像太阳系以太阳为核心,人们通常也以大行星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系统,比如火星系、木星系、土星系等。火星系包含了火星和两颗卫星,木星系包含了木星、木星光环和5颗卫星,土星系包含土星、土星环和8颗卫星等。

八大行星有哪些(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行星之间的距离 还有人不清楚)-第3张图片

太阳系中还有一个星群就是彗星,它们的运行轨道围绕太阳呈极扁的椭圆形。大部分彗星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近的点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我们也只有在这个时段才能观测到它们。一旦运行过程中发生意外,我们就再也无法找到它们的踪迹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各个星群,太空中还有无数微小的岩石块,我们称之为“流星体”。它们也在围绕着太阳运行,这或许与小行星和彗星有些关系。这些小石块,我们无法观察到它们,只有当它们意外地进入大气层,才能被我们所看到,于是,人们称之为“流星”。太阳系中的星系以太阳为中心进行公转运动,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但是我们通过肉眼观测无法得知这个椭圆的离心率。在运行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点叫做近日点,而距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做远日点。在过去,人们认为太阳正好在这个椭圆轨道的中心,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太阳不是处在椭圆的中心,而是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这个焦点可能距离中心十分遥远。根据焦点到中心的距离,我们能够计算这个椭圆轨道的离心率。以水星为例,水星轨道具有很大的离心率,但是椭率却只有0.02,这说明这个椭圆并不是很扁。如果水星椭圆轨道的长轴被定义为50,那么短轴的长度则为49。我们称在地球运行轨道以内运行的行星为内行星,它们有水星和金星。而在地球运行轨道以外运行的行星为外行星,它们包括火星、小行星和外面的五大行星。当一颗行星经过太阳并与太阳同向运行时,我们称之为与太阳相合;行星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称为下合;太阳位于行星和地球之间时称之为上合。下合是不会发生在外行星上的,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但对内行星来说,上合、下合都有可能。当一颗行星位于太阳的反方向时,即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我们称之为“冲”。这时的情形是太阳落下,而行星却在升起,而太阳升起时,行星却在落下。“冲”的现象不会发生在内行星这里。内行星的绕日运行就像是从太阳的一边转到另一边。不管它们处于轨道上的什么位置,到太阳的距离与轨道所成的夹角都称为“距角”。水星的距角最大为25,因为水星的轨道离心率比较大,所以距角时大时小。金星的距角最大可达45。当水星和金星中的某一颗位于太阳的东方时,我们能在太阳落下的西天方向看到这颗星;而这颗星位于太阳的西方时,我们会在日出的东方看到它。水星和金星不会运行到距离太阳很远的地方,所以在黄昏时的东方或拂晓时的西方我们不会看到它们。两颗行星的轨道处于同一平面的现象是不存在的,由一条轨道的水平方向望去,别的轨道与之相比存在高低的差距。天文学上将地球所在的平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道平面,也被称之为水平位置。其他行星的轨道中心点是太阳,它们都有两个点相交于黄道平面,我们称这两个点为交点。轨道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就是轨道交角。最大的轨道交角是水星的轨道交角,为7。金星的轨道交角约为3.4,天王星为0.77,土星为2.5,外行星的轨道交角一般都比较小,它的范围在天王星和土星之间。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提丢斯-波得定则,简称“波得定律”,是用来计算太阳系中行星轨道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规则。除海王星之外,其他行星之间的距离都十分符合这一定则。该定则的表述形式为,利用4+0、3、6、12这个形式的数字,得出的数值即为太阳系中各大行星之间的距离,其中不包括海王星。用这样的公式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八大行星有哪些(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行星之间的距离 还有人不清楚)-第4张图片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这组数字中没有出现日常使用的长度单位。因为在太阳系的尺度下,用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行星之间的距离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使用地球上惯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太空的问题也显得不是十分合适,于是我们引入了一个更大尺度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日地距离。以这个标准作为单位来描述行星之间的距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将表格中的数字除以10,得出的数字就是以日地距离作为标准的各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同时,太阳系中的星系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时,符合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的一种规律,这就是开普勒定律。开普勒定律的第一条规定,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处于这个椭圆形的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定律的第二条内容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越小,运行的速度就越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面积是相同的。所以,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运行的速度成反比,距离越小,速度越快。开普勒定律的第三条内容是,行星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周期的平方,和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举例来说,如果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另一颗行星的4倍,那么4的立方为64,而64开平方得8,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该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另一颗行星的8倍。同样的,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在能够计算出各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后,就能够相应地计算出它们的公转周期。太阳系中,距离太阳越遥远的行星,公转的周期就越长。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这些行星都有十分漫长的公转轨道,另一方面原因是它们的运行速度很慢。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公转的速度为29.8千米/秒,与之相比,海王星的公转速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一,即5.6千米/秒,但是海王星的轨道长度为地球轨道的30倍,这样一来,海王星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花上160年的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