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

口口导航网 文章阅读 236 0

关于王勃,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传世的《滕王阁序》,作为唐代诗人,王勃少年成才,六岁能诗,留下不少佳作。其中,《滕王阁序》最有名。​

不过,因为《滕王阁序》太过经典,反而掩藏了他诗作的光芒。

今天,隐娘分享10首王勃的诗作,一起来体会他诗作的风采吧!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1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应该是王勃除《滕王阁序》之外,最有名的一首诗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世的佳句,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3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5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附在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

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7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

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9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11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铜雀妓二首》

其一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其二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一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分别构成对比,人与物对比,物与物对比,在回忆过去繁盛与热闹之中展现眼前的衰败与冷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首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13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此诗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15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清秋里的一个黄昏,辽远空旷的马场上,华美的锦屏围出了一方天地。里面桌椅俱备,美酒佳肴皆齐。

而就在这片天地的正中间,有两只雄鸡正在激烈地啄斗。

周遭围观的人群皆涨红了脸、瞪大了眼睛,嘴里不时发出“斗!”“斗!”的声声喝彩。

却唯独有一人,仰起头看着天边的云霞,背影萧飒而落寞。他便是王勃。

9岁时,就写下十卷《汉书注指瑕》,指出大学问家颜师古注文中的错误。

10岁,即遍读六经等儒家经典。

14岁时,已蜚声长安,其写文章前打腹稿之事为众人所津津乐道。

高宗麟德初年,王勃年仅17。时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遂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议论朝政,主张“崇文”、“使德”、“信赏而必罚”、“重耕耘之务”,被刘目为神童。王勃遂得其推荐,拜为朝散郎。

沛王李贤后招请他任”侍郎“兼修撰,为王府做文字工作。他深得沛王爱重,时有赏赐。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王勃亦是如此,他年未及冠,便为“初唐四杰”之首,风华无限,文章可谓一字难求。

斗鸡场上,沛王兴致勃勃,定要他登即挥笔一篇《檄英王鸡》,以作挑衅。推辞不过,且又欲展示自己的才华,他终是欣然应允。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沛王读罢,连连称许,并将自己的宝马赠与王勃。

当他纵身跨上马背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就像在天际自在翱翔的鹜鸟……

他不知道的是,盛极必衰,强极则辱。当他已走至人生的峰巅时,往下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落寞与失意。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17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2

《檄英王鸡》一文风传一时。高宗看到后却大发雷霆,说这样的文章是挑拨诸王矛盾的开端,将其驱逐出府。

王勃万料不到当时的一篇游戏之作,怎地就成为了他此后沉沦下寮的导火索。

此后,王勃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长达3年的漫游生活。

仕途受挫,诗人心情郁郁。此时期诗歌由前期的雄放刚健一变而为苍凉沉郁,诗作无论是与友酬唱送别还是描写旅途见闻、抒写乡思之感,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凄怆落寞。

如其于锦州送别友人的《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路”“遑遑”“悲凉”“凄断”“漂泊”“苦辛”,字字都是沉郁,句句皆是血泪,不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昂扬之气了。

又如《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及《易阳早发》: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诗中空冷苍凉的意象正是诗人因仕途蹭蹬而彷徨失意心境的反映。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19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3

咸亨三年(672),王勃23岁,返回长安。

时礼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却没想到这第二次仕途差点断送了他的性命。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

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又怕此事泄露出去,遂私自杀了曹达。

但终是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踉跄入狱。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1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在电影《王勃之死》里,这一段被处理得极具诗意。

阴暗潮湿的地牢中,清冷的月光从高高的木窗射进来,穿过空气中浮动着的蒙蒙尘埃,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王勃背对着牢门静静坐着,发丝披散,半眯着眼,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口中念念有词:风惊雨骤,烟洄电烁。

突然,他站起身子,眸中精光熠熠道:娲皇召巨野之龙,庄叟命雕陵之鹊。

烛火映照出墙上的一隅光亮,他一下一下挥动着双臂,如同一只孤鹜在天际翱翔。

他对来狱中看望他的好友杜镜说:

你踏着雷电的气息而来,而我,全身却散发着腐烂的味道。

杜镜看着他寂寥而憔悴的面容,动情地说:你来写《陈情表》,我去为你击鼓鸣冤。

王勃却突然笑道:我没有冤,死得其所。

杜镜强忍住心中的愤懑与悲伤道:

你不是常说自己还没有写出名扬天下的文章吗?为什么就不能像司马迁一样忍辱偷生呢?

王勃并不看他,只是将目光凝视木窗外,长叹道:

人间的诗篇,从来都是天籁之音,我王勃只不过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笔而已。现在,上天要把这支笔收回去了。

杜镜怅然道:可大唐需要你的辞章啊!

王勃轻轻摇着头:

你错了,是我们需要大唐。

词章,词章只不过太平的粉饰,盛世的点缀,大唐需要的是凌烟阁上的名臣宿将⋯⋯!

想我王勃,一生卖弄文采,只博求君王的垂顾,与倡优何异⋯⋯?!

徒然苟且偷生装扮弄臣,生又何趣?!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3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导演设置这段场景的意义:

王勃一生以文采名世,他虽有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却并无施展身手的机会。

即便是在沛王府作伴读时,深为沛王所重。但沛王看重他的才华,只是利用他的文笔,为其歌功颂德。

正如他所说,不是大唐需要他们,而是他们需要大唐。

或许,这时,他便已断了仕途之念了。心灰意冷。

但他仍是一个诗人,有着诗人骨子里的浪漫。他要以最潇洒不羁的方式死去,于是几乎是慨然地将头放在铡刀下了。

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戏剧里才有的荒诞情节竟发生在王勃身上。一场国号改立,天下大赦。

已慨然赴死的诗人忽然不用死了,他却冥冥茫茫,不知身在何处。新的大唐,却容不下一个新的王勃了。

4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

便在这里,一代才子与一座名楼猝不及防亦或命中注定的相遇,遂有了一曲千古留世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以及那首空一”空“字而闻名于世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王勃之死》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中的落霞与秋水处理成两个活生生的人物。

秋水翁是渔舟唱晚的山中隐士。

落霞女是因爱慕王勃《铜雀妓》而为武后逐出宫廷的舞伎。

导演在之后的访谈中说道:

“仕途失意的诗人往往在内心深处分裂成为两个人:一个是幽怨女子,一个是渔樵隐士。诗人们拟代这两种第一人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都是在用理想化人格自我抚慰。在《王勃之死》里,就是“落霞女”和“秋水翁”,他们都是王勃内在世界的向外投射。”

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5张图片王勃最著名的十首诗,王勃的悲情一生-第2张图片

5

第二年秋,王勃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遇险溺水。被救起后,心悸而卒,年仅二十六岁。

突然想到,人生命的长短究竟该以何衡量?

是年龄吗?多少人虽年岁长久然而一生碌碌。

是地位吗?千年岁月里有多少王朝更替,然而让我们记住的不过秦皇汉武,寥寥无几。

是财富吗?哪怕生前坐拥千万,死后也只化为一抔黄土。

我想,应当是记忆。

记得《天行九歌》里有这样一段话: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
千年可叹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

时间是这样的千万年如斯不变却冲刷毁灭埋葬一切,除了记忆。

也正是记忆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

同样的,正是记忆让王勃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我们心底鲜活依旧,是我们关于一个叫王勃的人的记忆,他的恃才傲物与自矜自怜,他的洒脱不羁与怯懦谄媚,他的雄放刚健与苍凉沉郁,他的意气飞扬与失意彷徨,他的诗,他的文,他的生,他的死……让我们在时间的天堑里找到一条与过往连接的路,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不致遗失渡口的光亮,让我们懂得生命的长短究竟该以何衡量。

让我们感到,

他的一生很短,他的一世很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