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

口口导航网 文章阅读 265 0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很多人一直以来很困惑为什么会没有数学诺贝尔奖?这种困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各种推测,也带来诸多争议的问题。如有感情纠纷类:国外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有关。诺贝尔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维也纳姑娘苏菲,后来诺贝尔发现她和一位数学家私下交往甚密,并一起私奔了。对于自己的女友和那位数学家私奔一事,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且大受刺激,他从此不谈婚娶,直到生命的尽头诺贝尔还是个单身汉。也可能正是这件事,让诺贝尔在临终前设立诺贝尔奖金的具体奖项时,毫不客气把数学排除在外。

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1张图片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2张图片

后来史学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的时候就终止了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只是从一位优秀的俄罗斯有机化学家Zinin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实上,正是Zinin在1855年把诺贝尔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诺贝尔不愧是一位19世纪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和非凡的创造力,而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的知识,其数学知识可能还不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那时,也就是19世纪的下半世纪,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诺贝尔去世以后。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作为一名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决定不设立数学奖,其原因很可能只是由于他对数学或理论科学没有特殊的兴趣,他认为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他在遗嘱中提到,这些奖项要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具有巨大实现利益的“发明或发现”。也许正是根据这一精神,在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从事实验科学的人要比从事理论科学的人多得多。

诺贝尔奖虽然没有设数学奖,但国际数学界有一个代表数学界最高成就的大奖———菲尔兹奖。

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3张图片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2张图片菲尔茨奖于1932年在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设立,被认为是国际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936年首次颁奖。该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每人可获得一枚纯金制成的奖章和奖金。

菲尔茨奖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茨的名字命名,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约翰·菲尔茨1924年主持第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时,提出利用大会结余的经费设立一项基金,用于鼓励青年数学家。1932年他去世前又捐赠了一部分财产,加上第七届大会的结余作为基金,设立一项“不署国名、团体名和个人名的”奖金。1932年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正式决定设立菲尔茨奖,获奖者经由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执委会选定的8人评委会评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奖。

1982年,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荣获菲尔茨奖,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华人。

2008年,19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曾是一位数学神童,他因为在调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荣获本届菲尔茨奖。

在2021年诺奖获奖名单揭晓(2021年10月4日至11日陆续揭晓)之前,让我们再来聊聊诺贝尔奖的由来,其中仍有很多新鲜事。

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瑞典工业化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国际实业家和慈善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出生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北部一个机械工程师和化学工程师家庭。他自幼多病、身体孱弱,但天资聪颖、直觉敏锐、心灵手巧。诺贝尔原是路德宗信徒,后来成为不可知论者,最终演变成无神论者,但他依然经常为教会慷慨解囊。诺贝尔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和富有人文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民主主义。

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5张图片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2张图片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1841—1842年,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学校念过两个学期的小学,成绩优良,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

1842年10月22日,诺贝尔随母亲和次兄卢德维格(Ludvig Nobel,1831.07.27—1888.04.12)启程前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与父亲团聚(长兄罗伯特不久前已到达圣彼得堡)。

1842—1849年,三兄弟在那里系统接受俄国和瑞典籍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诺贝尔的语言天赋出类拔萃,成年后精通瑞典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还懂意大利语。

诺贝尔的爱好极为广泛,涉猎领域众多,对炸药学、化学、电学、电化学、光学、机械学、枪炮学、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等都怀有浓厚兴趣。

科学和文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他自幼崇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拜伦,很是欣赏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及人格魅力。诺贝尔本人在文学上亦有一定造诣。创作过诗歌、戏剧和小说,代表作是写于1895年11月的四幕悲剧《复仇女神》(Nemesis)。此剧作被认为是诺贝尔的内心独白和精神遗嘱。诺贝尔尤其被雪莱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追求世界和平的博爱思想与理想主义色彩所折服,这很可能就是他日后创设和平奖的原始动因。

诺贝尔是一位极富天赋的发明家,一生发明众多。他有关爆炸物的所有重要发明几乎都以硝酸甘油(NTG)为基础,在工业炸药方面的发明主要有硝酸甘油炸药(NTG与黑色火药混合)及其引爆剂(1863年)、雷管(1866年)、达纳炸药(dynamite,1867年)、胶质炸药(gelatine,1875年)、无烟炸药(ballistite,1887年)和改良型无烟炸药(1896年)等,享有“现代炸药之父”、“炸药工业之父”和“世界炸药大王”等美誉。

诺贝尔注重工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还在气体(液体)计量仪、改良型气压计、合成橡胶、人造皮革和人造纤维等多方面获有专利,亦曾尝试人工合成宝石。诺贝尔一生所获专利总数并不确知,但至少有335项。

诺贝尔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代宗师,主要靠经营炸药跨国公司(托拉斯)、巴库油田和矿产,同时也进行金融投资,因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性格孤僻内向,长期郁闷孤寂,多次失恋,终身未娶,亦无子女。据考证,诺贝尔至少有过或短或长的四段情感史:

其一,诺贝尔的单相思初恋发生在1850年前的圣彼得堡,一位名叫亚历山德拉(Alexandra)的俄国年轻时髦女郎拒绝了他的爱慕,当时诺贝尔尚年幼懵懂,这段情愫一飘而过。

其二,1851年诺贝尔采用英文撰写自传体长诗《一则谜语》来宣泄自己的思恋。他在巴黎游学期间邂逅一位“善良而美丽”的瑞典少女。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金发女郎是位药铺店员。她与诺贝尔两情相悦,但红颜薄命,两人热恋后不久她便因患肺结核病而遽然离世。这让他身心备受打击,只好黯然神伤地逃离巴黎。

其三,1876年4月底,33岁的维也纳姑娘金斯基(即后来的苏特纳男爵夫人,19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应聘成为诺贝尔在巴黎的管家兼秘书(未曾正式就职)。她出身于显赫家庭且受过良好教育,高贵优雅,是诺贝尔心仪倾慕的理想恋人和人生伴侣。无奈金斯基芳心已许,已有婚约在身,在与诺贝尔相处不到两周后便不辞而别,旋即另嫁他人。不过,苏特纳男爵夫人婚后和诺贝尔终生保持着真挚友谊,双方时有书信往来,相互欣赏钦慕,她是诺贝尔和平运动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倾力推进者,她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理念和行动深刻影响着诺贝尔。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可谓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奠基人。

其四,1876年秋,诺贝尔在维也纳南郊的一家花店偶遇犹太卖花女索菲•赫斯(Sofie Hess,1856—1919),两人很快同居,并在1878—1895年间保持通信联络达18年之久。诺贝尔对索菲宠爱有加、关怀备至且资助良多,还用德文给她写过至少216封私密情书。1891年7月,索菲生下一个女孩,但其生父是匈牙利裔骑兵上尉冯•卡皮瓦(此人与数学家毫无瓜葛)而非诺贝尔。1895年春,索菲与冯•卡皮瓦完婚。索菲学识浅薄、爱慕虚荣,与诺贝尔心目中的理想伴侣相距甚远。

诺贝尔自孩童时期便离开祖国在世界各地漂泊,一直没有正式的瑞典公民身份,但他也从未加入过外国籍。不过,这种“世界公民”的尴尬身份使得他于1884年竟然获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因常年旅居国外,四处游历,其好友、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戏称他是“欧洲最富有的波希米亚人”(法国人称波希米亚人为吉普赛人,意即“流浪汉”)。加之他终身未娶,故有“欧洲最富有的光棍汉和流浪汉”之戏称。1893年,诺贝尔被乌普萨拉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他本人十分看重这一荣誉。

诺贝尔的主要生活轨迹:

1833—1842年在斯德哥尔摩;

1842—1863年在圣彼得堡(1850—1852年赴欧美游学)

1863—1865年在斯德哥尔摩;

1865—1873年在德国汉堡;

1873—1891年在法国巴黎;

1891—1894年在意大利圣雷莫。

1894年9月,诺贝尔购入位于瑞典中部厄勒布鲁省卡尔斯库加市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及其附属的比耶克博恩庄园(现是唯一保存完好的诺贝尔故居,俗称白桦山庄,此地位于斯德哥尔摩西约250公里处),结束海外飘泊生涯回到祖国定居,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两年中的大部分时光。

诺贝尔一度饱受偏头痛、抑郁症、心绞痛和偶发性癫痫的困扰,1895年患严重冠状动脉硬化症,遵医嘱服硝酸甘油来缓解病情。

1896年12月10日凌晨2时许,诺贝尔因脑卒中发作在意大利西北部海港城市圣雷莫东部摩尔人风格的乡间别墅米奥尼都(即诺贝尔别墅)孤独地与世长辞,临终前其身旁只有一位法国男仆和一名意大利医生。12月17日,诺贝尔生前新结识的好友、瑞典青年牧师瑟德布洛姆(193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米奥尼都别墅为诺贝尔主持葬礼并致悼词。12月19日,诺贝尔遗体被启运回祖国,拓留面膜后火化。12月29日,其骨灰被安葬在斯德哥尔摩西北部市郊索尔纳镇北方公墓中的家族墓穴。

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7张图片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2张图片

简朴的诺贝尔墓碑

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的诞生

诺贝尔生前曾立过三次遗嘱:1889年(本人已自行销毁)、1893年3月14日和1895年11月27日。三份遗嘱均采用瑞典文书写,最后一次立下的遗嘱便是最终版生效遗嘱。

在1893年的遗嘱中,诺贝尔的基本思想是(只列出遗产分配比例而未指明具体金额):20%遗产留给自己的亲友、合伙人和男女仆工,共22人;斯德哥尔摩学院(1960年更名为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医院和卡罗琳医学院各分得5%;巴黎瑞典人俱乐部与奥地利和平之友协会(1891年由苏特纳男爵夫人于维也纳创办)各分得1%。(这份遗嘱中并未明确提及设立文学奖事宜。)

卡罗琳医学院的赠款用于设立一个基金,每3年将基金所得收益奖给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内最重要和最新的发现或发明。余下的63%的遗产交给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一个基金,每年将基金收益奖给“在知识和进步的广泛领域内(生理学和医学除外)最重要和最具开创性的工作”。

1895年12月1日,诺贝尔的最终版遗嘱在4位瑞典人的见证下,在巴黎瑞典人俱乐部正式签署,遗嘱拟定日期是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指定当时并未到场的2位瑞典化学工程师拉格纳•索尔曼(Ragnar Sohlman,1870—1948)和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vist,1855—1930)为其遗嘱执行人。(诺贝尔在订立遗嘱之前,事先既未与遗嘱执行人协商,也未与被指定的各颁奖机构沟通,亦未聘请法律顾问。)

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9张图片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2张图片

拉格纳•索尔曼

诺贝尔的最终版手写遗嘱共4页,遗嘱条文粗疏且不规范,有关诺奖的创设只涉及遗嘱中的1页纸。诺贝尔的最终版遗嘱于1896年6月由他自己保管在斯德哥尔摩的私人银行(Enskilda Banken)信托部,12月15日银行方根据其生前嘱托只通知了遗嘱执行人,12月31日遗嘱被首次公开。1897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和政府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

在这份遗嘱中,诺贝尔要求用其全部变现后的遗产创设一个基金(即后来的诺贝尔基金会),将其利息和投资所得分为5等份,每年颁发5项诺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造福人类是诺贝尔遗嘱的灵魂和核心。诺奖奖品包括一笔数目不菲的奖金、一枚金质奖章和一张精美的奖状(即获奖证书)。

1900年6月29日(诺贝尔基金会成立纪念日),《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在瑞典枢密院会议上通过,由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签署批准并颁布实施,这标志着闻名遐迩的诺奖正式诞生。1900年12月31日,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接管诺贝尔的遗产,其起始总净值是31225000.36瑞典克朗,当时约合860万美元(广为流传的“920万美元”说系误传)。

诺贝尔基金会是诺贝尔遗产的合法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是所有诺奖机构的联合管理者,但它并不参与也不干预诺奖得主的提名、评议和表决工作。现受《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制约的诺奖组织机构包括诺贝尔基金会及其理事会和董事会、4个诺贝尔奖颁奖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瑞典文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6个诺贝尔委员会和4个诺贝尔学会(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学会、卡罗琳医学院医学诺贝尔学会、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学会和挪威诺贝尔学会)。各奖项的诺贝尔委员会是负责遴选和评议各项诺奖的前期咨询工作机构,它只有推荐建议权,颁奖最终决定权由各颁奖机构行使。

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11张图片诺贝尔奖有没有数学奖?诺贝尔奖的由来-第2张图片

2015年斯德哥尔摩的诺奖颁奖典礼(屠呦呦先生着紫色礼服)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忌日),传统的诺奖颁奖典礼分别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和奥斯陆市政厅(只颁发和平奖)举行。为了表达对诺贝尔的深情眷念和无比崇敬,按照传统惯例,几十年以来,装饰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市政厅(诺贝尔晚宴举办地)所需约四万朵鲜花(主要是白花和黄花)全都空运自“花城”圣雷莫。

注: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国家银行捐资创设,始颁于1969年。它身世特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诺贝尔奖”。

诺奖的诞生离不开下述三人的奉献和努力,他们理应被世人永远铭记:

首先是诺贝尔本人。他大公无私、远见卓识地立下创设诺奖的宏伟遗愿。

其次是卢德维格·诺贝尔的长子伊曼纽尔·诺贝尔。他高瞻远瞩、力排众议,特别是平息了家族中的异议,带头力主实现叔父之宏伟遗愿。

最后是诺贝尔遗嘱的实际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他勤勉忠诚、机智睿智、精明能干,倾心尽力地为诺奖的诞生和顺利执行做出巨大贡献。

诺贝尔为啥不设数学奖?

关于诺贝尔不设数学奖的原因,国内外众说纷纭,五花八门的传闻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属于人为杜撰或揣测臆想,严重缺乏经得起推敲的可靠事实依据。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诺贝尔对数学没有特殊的兴趣,诺贝尔本人鄙视统计学家和会计师。他认为,纯粹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

广为流传诺贝尔和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列夫勒(Magnus Mittag-Leffler,1846—1927,1883年获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是情敌关系或为女人争风吃醋的传说缺乏史实支撑,纯属捕风捉影。因而,因感情受挫或者说一场爱情纠葛导致诺贝尔不设数学奖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米塔格-列夫勒的感情生活单纯且严肃,1882年与结发妻子结成伴侣后忠贞不渝,直至白头偕老。诺贝尔和米塔格-列夫勒直接接触的证据甚少,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俩之间存有敌意,最多只是有些隔阂和疏远而已。米塔格-列夫勒曾致信诺贝尔,希望他能出资赞助数学事业,但诺贝尔未予理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