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什么)

口口导航网 文章阅读 194 0

可能是源于华夏儿女骨子中的那一份傲骨,叫我们对长江和黄河充盈着由衷的感激之情。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什么)-第1张图片

凡是知晓这两条江河的人,它们的出海口一定给你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奔腾的黄河水正好吸入了渤海这条巨龙的口中,而长江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孕育出了土地肥沃的中国第三大岛屿“崇明岛”作为礼物,长三角很多大米的原产地都是来自于崇明。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什么)-第2张图片

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使前往崇明的道路再辗转,也阻挡不了我渴望前往的脚步。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什么)-第3张图片

要想登上崇明岛,目前只有两种方式可选。一种是从浦东或南通启东通过沪陕高速驱车前往,另一种则是通过宝山区的石洞口和宝杨路这两个码头乘轮渡前往(如果要摆渡车辆需要走石洞口)。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什么)-第4张图片

看似石洞口离崇明中心—城桥镇的距离最近,可实际前往的路线却是三角形的两条斜边,短短17公里的距离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


在行驶的过程中,人们是不能出仓到甲板上进行活动的。等抵达崇明南门后,两侧出仓的铁门才会被打开,客流分为两拨,一波走侧边的舷梯,另一波去地下车辆舱将自己的爱车驶出,只有折叠自行车是可以当行李随身携带的,且不用单独为其买票。


崇明主城区的路网呈方格形,由于岛内交通不便的原因,其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来到了一座没啥产业的小县城,且越是靠近河边,人口的密度越大。


不过这座城市道路的命名还是很值得玩味一番,虽然曾经的老城墙已不存,可它以“门”字命名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还能依稀叫人察觉出曾经城墙的大致轮廓。


这里就是崇明的最核心部分,其周边的广大城区都是由乡村一步步地发展而来。可它相比于整座岛屿来说还是太小了,这也印证了崇明践行“生态立岛”,坚决不搞大开发的初衷。


你要是第一次去崇明,长江边上的沿江观光大堤是你必须要打卡的第一站。这里有一尊于千禧之年立起的海塘纪念碑,承载着岛上青年太多的儿时回忆。


那一年,崇明县为了提升崇明岛的知名度,在全县范围的本地人中公开征集书法作品,评选出一等奖作为崇明县的招牌,篆刻在远从焦作运来的石碑之上,以长久立于江边,叫每一位坐船前往南门港的人都能眺望到它。


要想深入了解崇明的历史,位于纪念碑后方仅一个街区的崇明学宫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片建筑群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是由知县唐世涵在城壕外的东南隅重建的,为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现已改为崇明县博物管。


学宫棂星门前的两棵大银杏已有350余年的历史,门内的泮池和登云桥依然传承着中国古代孔庙固有的样式,以求学子们科举高中平步青云。


要问这所学堂里出了谁?最有名的还要数崇明的首位进士沈文镐。现在还能在崇明“第一高峰”金鳌山的下面看到他潜心吟诵书本的身影。


说到这个中国第三大岛的形成与发展,怎一个复杂了得?崇明岛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早在唐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上一任的河口冲积岛还是如今的南通市(胡逗洲)。


唐武德年间,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这时崇明才刚刚出现。一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始有人烟,并于西沙建崇明镇。


宋时,续涨出的姚刘沙与东沙接壤,并于姚刘沙西北50里涨出了三沙,使得这里成了一片天然的海盐煮制场。


直到元至元12年(1275年),朝廷派原广西横州的知州薛文虎来到崇明镇,他认为崇明人民日益增多,物产丰盛,且又是边疆要地,便将让崇明升镇为州的请求递了上去。


朝廷便任命薛文虎为首任知州,并将崇明隶属扬州路。1277年,崇明有了建州治城的必要,一座圆形的土墙州城便在崇明拔地而起,芦苇业和盐业是当时崇明的经济支柱。


元至正12年(1352年),天赐场州城的南部为潮汐冲啮,最终坍塌。第二次建城是在旧州城15里处的东沙,这时正值元明两朝的交替时期。


刚在南京登基的朱元璋深感天下还远未一统,就连离南京不远的苏州都还被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所据。苏州是江南的首富之地,朱元璋自然不敢轻视,令右丞相徐达前去讨伐。


作为张士诚称王的根据地,苏州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守兵众多,徐达久攻不下,只好围城与张士诚展开了持久战。


人困马乏之际,徐达认为与其强攻此处不下,不如另辟蹊径。他记得临出征时,朱元璋曾跟自己讲过崇明地处长江口,乃大江锁钥,既然苏州无法攻占,崇明属苏州府管辖,何不先派兵攻占崇明?消息飞快地传到崇明知州何永孚的耳中,这何允孚平日里为官清正,关心平民百姓的疾苦。


认为大兵压境之下,与其对抗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不如趁早率众归附,以保全岛民安宁。于是,他主动乘船至徐达处意愿归降。


徐达见自己不动刀枪就得了崇明,当即将这个好消息禀告给了朱元璋。正在为苏州久攻不下而烦恼的明太祖得知崇明已经归顺非常高兴,随即提笔写下了“东海瀛洲”四个大字赐给了何永孚。


何知州回城后,将这皇帝的御笔泐石后挂上了城门,崇明的“瀛洲”之称也就由此流传开来。


明永乐18年(1420年),横跨元明两朝的东沙城抵不住江水浪潮的冲刷最终坍没,人们又在东沙城北十里的秦家符重新筑城。


不过这个秦家符城与后来的马家浜城均难逃被江水冲垮的命运,崇明城屡建屡毁似乎已经成了它亘古不变的宿命。明嘉靖29年,知县尹辙决定将县城卜迁至平洋沙,后因屡遭倭寇的侵扰而将其改造成了砖城。


崇明著名抗倭英雄唐一岑也就是在这时期的一次率众奋勇抗倭巷战中,不幸被乱箭射死,壮烈牺牲。


唐一岑牺牲后,皇上为弘扬英雄精神,下旨封唐一岑为光禄寺丞功名,并命令地方为其建祠造墓立碑,历代纪念。直到现在,人们依然能每年为唐一岑扫墓,以感念先贤们为守卫崇明舍身奉献的精神。


崇明的最后一座城墙于明万历14年(1586年),被迁至长沙岛沈邦基宅(今县城的所在地)。迁建时颇期望新城址“长沙”能够给百姓带来长久的安宁,而事实上确如预料的那样,自迁城至今400多年,崇明长沙城虽历经风雨,但安如磐石。


完工的石质城墙东门叫春晖,西门叫镇海,南门叫崇安(现存崇安路),北门叫武定,东南门叫百胜,并增建门楼。


崇明自建城以来(元至元14年~明万历16年),经历了“六迁五建”的变迁,原本支离破碎的岛屿,也于清代之时最终连成了一片,并逐渐扩大。


料想数百年后,崇明岛定会如之前南通的胡逗洲一样,并入江苏的版图之内。长兴岛必将成为下一个崇明,继续向祖国的东方进行探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