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词穷的成语(形容自己语言贫乏的成语)

口口导航网 281 0

自从开始涉及写作培训这一行当以来,我发现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大家,就是“词穷”。在做批注的时候,我们重点有一条,就是尽可能避免“语言重复”;即“同一句或相邻两句话中尽可能不要出现相同的字词。”这不是语法上的明文规定,但在实际写作中却应特别注意。


表达词穷的成语(形容自己语言贫乏的成语)-第1张图片

比如:我今天吃了一碗美味的炸酱面。实在是美味得不得了。



两个“美味”紧挨着出现,是不是很别扭?



换一种说法,“我今天吃了一碗美味的炸酱面。那简直就是玉盘珍馐,好吃到没朋友。”



前一种情况就是“语言重复”,根本问题即在于“词穷”;想要表达什么,只能是同一个词语来来回回的用,直说到自己都不好意思;但就是没办法。



全无解决的可能吗?也不是。办法倒是有的,但不是什么捷径;当然,这事也不能指望捷径。“词穷”从较大的范畴看,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语言式词穷、专业知识性词穷和语言逻辑缺乏式词穷。


表达词穷的成语(形容自己语言贫乏的成语)-第2张图片

先说第一项,基础语言式词穷。



毋庸置疑,就是上面案例中说的这种。



我女儿在读小学二年级,她们的语文学习是这样的:读一篇课文——老师讲解——记生字——记词语或成语——练习造句并背诵大段课文。这也是我们曾经都经历过的事情。现在看起来也许会有些不屑,但此方法的确同样可应用于我们成年人的写作训练。



如果你不是外国留学生,生字的问题估计不大;一般也不会有老师给你讲课文,而且就通常的理解力来说,看一部文学作品,也不至于看不懂;所以这个过程就可以变更为:读一本(或者一篇)文学作品——摘选其中较有色彩的字词——造句并记住一些出彩的句式表达。



不需要很多,每天读一点书;找出10个词语,记下其延伸的句子或者自己造句就可以。每天十分钟,三年后,没有不成功。开个玩笑。



问题只在于一点,没有老师的耳提面命,你能坚持吗?最后还是归结到耐力上。


表达词穷的成语(形容自己语言贫乏的成语)-第3张图片

如同学习英语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一样,这项学习也可以这样同步进行。一方面进行上面所说的精细化刻意练习,另一方面,利用打扫卫生、开车等的时间去听听评书或者持续读一些经典名著。



我自己是在外祖父母的熏陶下,听着评书长大的。传统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作品加起来听了几十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大部头并没有看过,但对里面的很多情节却耳熟能详,能把很多传统的表达拿来就用,正是拜其所赐。



如果你是个年轻人,估计对这些老先生们的声音已经不太感冒;那可以去听听喜马拉雅上的一些文学作品朗读,或者凯叔讲故事里的《三国演义》《99个成语故事》等;自会受益匪浅。



问题是小孩子每天都在课堂上混,有老师耳提面命着,这件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作为成年人,生活工作,各种忙乱,我们很可能坚持不下去。这就得需要一点定力。顺便打个广告,我们阅读群就是为培养读书的耐力而设置,目前已经有同学持续了900 ,相当之牛逼。


表达词穷的成语(形容自己语言贫乏的成语)-第4张图片

专业性“词穷”大家心知肚明,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过多赘述。比如出版行业的“码洋”,商业上的“现金流”,这些专业词汇,你从来没接触过这一领域的内容,自然就知道;别说自己讲不出写不出,就是被别人告知,刚开始的时候也会是一脸茫然。



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你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行业涉猎越广、越深,相关信息了解就越多,想就着自己专业说点什么的时候,就不至于干瞪眼。



专家总是能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知道”。



最后是“语言逻辑缺乏式词穷”。



这可能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有不少同学有过这种体会,读书不少,但很多词汇很难记住,用不起来。这一般就是词汇积累效率的问题。无效率的根源即在于基本的语言逻辑没有建立起来。



语言框架的设计就是基本的语言逻辑,比如前面说的语言重复,还有主语的一致性、标点的正确使用、衔接性词语的使用等等。



有了这样的逻辑框架,我们在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去积累和应用。假以时日,就可以做到对文字的自由驾驭。如果这个逻辑还没建立起来,即会事倍功半。


现在,你还认为自己“词穷”只是“词穷”吗?它和你对基础语言的日常积累有关,专业知识有关、语言逻辑有关。只有把这些都打通,这一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立志如山,行道如水”,如果真想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吧。


标签: 文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